怀念黄麓师范校长杨效春


1933年,张治中将军在家乡巢县洪家疃村建成黄麓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是由附小校长许晋发临时兼任。第二年,杨效春先生正式接任黄师校长。

        杨效春,浙江金华人,原是南京晓庄师范的一位教师,才华出众,管理能力强。张将军求贤若渴,再三邀请,他终于来到黄麓师范出任校长,直至1938年初被桂系军阀李品仙杀害。

       杨效春校长在黄师任职期间,我在附小读书,关于他的事迹,我有不少耳闻,也曾在黄师校园多次目睹杨先生的身影和音容笑貌。儿时的我,对杨先生十分敬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印记,并成为我一生永恒的记忆。

◆引进人才,加强师资力量

杨效春来黄师任职时,为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从曾经工作过的晓庄师范带来了多位优秀老师,其中就有金步墀老师。

金步墀是一位音乐老师,同时也是作曲家。他来黄师不久,就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并承担音乐课教学。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为杨效春作词的黄麓师范校歌谱曲,曲调高亢优美,振奋人心,描绘了黄师优美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师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决心,展示了融入农村、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一时间,黄麓师范校歌在校园里广泛传唱,歌声在校园上空回响。

黄麓师范校歌,黄麓杂谈,1分钟

我记得黄师校歌的歌词是:

巢湖宽,黄山高;云绵绵,浪滔滔。自然是吾师,万众皆同胞。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愿与大众向上进步,共学好。敬勇诚毅,人生之宝,从此建设,从此教育;复兴农村,复兴民族,哪怕艰苦和辛劳。衣食住行,与民同乐;礼义廉耻,与国永保。中国少年!黄麓少年!记取记取!人生之乐,和合与创造!

此外,他还与杨效春校长合作,创作了一首《植树歌》。记得其中几句是:

三月里来好风光,拿松铲上山坡,去把树来栽。深深掘开土,牢牢把根埋……

除金步墀外,杨校长还引进了肥东马集人马侣贤等数人。马侣贤因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被任命为黄师附小校长。

马侣贤近照

◆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

张将军出身农村,他深知要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重视农村教育。这与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家提倡的教育救国、创办农村教育不谋而合。在张将军的倡议下,杨效春校长经过充分调研,科学规划,多方协调,成立了“黄师农村教育实验区”。实验区以黄师为中心,北至淮南铁路,南至巢湖北岸,东至烔炀镇,西至长临河。区内交通纵横,内设几十所小学及几所中学,目标是普及和提高当地农村的文化水平。实验区建成后,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普及文化教育的措施,包括:

1、小先生制

以黄师附小为例:五年级以上的学习优秀的学生,被学校任命为“小先生”,7人一组,背着黑板,带着文具到山坡教学。几个学生帮牧童放牛,另几人将牧童组织在适合地点,教他们识字、唱歌。文具都是学校提供的,真正做到送教到田头,教书到家里。我也曾在凌福寺村的吴家享堂当过这样的“小先生”。

2、冬学

冬季农闲的晚上,黄师的老师和学生到较大的村庄办冬学,学生都是成年农民。同时,还在村庄的中心广场搭一草台,唱文明戏(话剧)给群众看。所到之处,当地众多农民都曾在冬学接受识字教育,包括我父亲、叔父都在冬学中学习过,这样的冬学一直保持到解放初。

我在黄师任教时,曾在这样的冬学里教过书。

3、简师毕业生实习制

简师是四年制,前三年在校学习文化,第四年到实验区小学实习一年。我的连襟褚有清是黄山北麓的小褚村人,曾是尖山小学的学生。黄师学生张孝甫到尖山小学实习,成为褚有清的恩师,师生感情颇深,直到解放后他俩还相互来往。

4、校际交流

实验区内,小学与小学,中学与中学经常开展球赛、文艺演出等互动交流活动。这类交流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增进他们的友谊。我在小学时,就曾与魏村小学、裴村小学交流过。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裴村小学将一块“教学先进”的大匾牌送到黄师附小,这块匾牌高高地挂在附小大礼堂墙上。

农村教育实验区的建立,充分发挥了黄麓师范植根农村教育、拓展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受益面、提高农民素质的积极作用。这正是杨效春先生任黄师校长期间的杰出办学成果。

◆抗日救国教育

杨效春校长任职期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略我国之时。当时,全国上下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师(包括附小)的教学,也紧跟社会形势,开展抗日救国教育。

1、黄师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进入黄埔军校,黄埔毕业后成为有名的抗日将军。如李济明(李广涛),解放初任合肥军管会主任,后任安徽省人大主任;张孝甫,抗战期间曾任战略要地的四川万县警备司令。

当时有人说:黄师是皖之黄埔。

2、邀请新安旅行团。“一、二八”事变后,浙江省曾组织一支全国有名的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新安旅行团。杨校长邀请他们到黄师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杨效春校长在附小大操场上搭建了一个戏台,黄师师生与新安旅行团成员合作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等抗日话剧,并合唱了《流亡三部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战歌曲。演出结束后,还在戏台上方挂上布幕,放电影给师生和群众看。当时是黑白无声电影,内容是日寇在东北的罪行与群众逃亡的悲惨生活场景。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电影。

3、杨校长任职期间,在黄师后门口正东的广场上,建造两处学生宿舍,他给这两处宿舍题名为“九一八院”和“国难当头院”,时刻提醒学生们牢记国难当头,不忘救国。

4、按照杨校长的要求,黄师附小规定:每星期一“总理纪念周”朝会上,班主任老师要给本班学生讲述一周国家大事,特别是抗日救亡形势。我记得我班讲台两旁就书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横批是“还我河山”。

在朝会上,老师教导我们要以岳飞为榜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国土。

5、随着时局日益紧张,杨效春校长决定将黄师与湖滨中学两校进步教师和学生联合起来,组成一支“联防队”,持有枪支数十条。白天教学,早晚接受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

6、掩护地下共产党员。杨效春任职期间,黄师与附小都有地下共产党员在进行革命活动。我在五年级时,班主任陈啸修、音乐老师舒正海等都是共产党员。他俩曾将我们小学生组成一支“抗日救国”宣传队,在中庙湖滩上向当地群众和“巢湖水上警察”演出抗日话剧和歌唱革命歌曲。我曾参加这样的活动。舒正海,解放初期是芜湖市军管会主任。

◆身体力行,亲力亲为

杨效春校长在黄师任职期间,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每年春季植树期间,他都穿着草鞋,拿着松铲,带领师生们唱着植树歌,到山坡上去植树。我记得站山上的许多树就是杨校长带领师生栽种的。

为了执行张将军提出的“有山皆造林,有塘皆养鱼”的口号,杨效春校长号召在村岗头荒地上,开辟“黄师园艺场”,培养树苗。在二黄山脚下建造“养猪场”养猪,供黄师师生食用。黄师“园艺场”和“养猪场”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我在黄师工作时,这二处仍为黄师所有。

冬季,洪家疃门口大塘清淤时,杨校长又带领师生与群众一起挖泥、挑泥。

星期日,杨校长到六家畈与湖滨中学校长吴忠流商讨联防队事宜,下午回校走到团山脚下,看见邻居洪国本扛着农具回家,杨校长主动替国本大伯扛农具,并送到他家中安放好。

在杨效春校长任职的短短几年内,他秉承张治中将军教育救国的办学宗旨,把黄师和“黄师农村教育实验区”办得红红火火。所以当时教育界赞叹道:“苏有晓庄,皖有黄师!”

◆惨遭杀害

1938年初的一天夜晚,杨效春校长与湖滨中学校长吴忠流突然被捕。第二天清早,就以“汉奸罪”在合肥被枪决。噩耗传来,黄师师生和洪家疃乡亲万分震惊,悲痛不已。大家都在怀疑:“这么好的校长怎么会是‘汉奸’呢?”

◆平反

    1947年,张将军回乡探亲,在桂翁堂召开家乡父老乡亲座谈会,我有幸在洪智英爷爷带领下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张将军在座谈会上说:我这次回家目的有三:扫墓祭祖,看望乡亲,关键是为杨校长平反。

    将军说:杨效春校长是我从南京晓庄师范请来的。他是汉奸吗?他为什么被杀害?我有责任为他弄清事实真相。我这次回家前一个月在合肥拜访了多位知名人士,得知这是冤案。详情如下:

桂系军阀李品仙自抗战以来,一直是安徽省省长和省军区司令员。他采取多种措施,将安徽变成了第二个广西,并且搜刮安徽民脂民膏。关于他的罪孽,我了解如下——

1、创办“干部训练班”,招收安徽高中以上学生,经过训练,替换安徽原有的县以下干部,将这些学生变成桂系的帮凶。现在回想:我在天柱中学读书时,就有一位三河同学张某进入了这个班,毕业后分配到三河镇郊区任区长,成为桂系帮凶。

    2、收买安徽有政治影响的上层人士。我的附小同学、长临河丁成三村的丁某,抗战胜利后考取南京中央大学。他在中大组成的“安徽同乡会”,每当李品仙到南京开会时,他就带领同学将李围住,并高喊:“桂系军阀李品仙在安徽搜刮民脂民膏”、“打倒桂系军阀李品仙”、“桂系军阀李品仙滚出安徽”等口号。李品仙私下派人以“少校军官头衔”和高薪将丁收买。后来,丁竟然也变成了桂系的帮凶。

3、铲除异己。由杨效春校长牵头组建联防队,因不愿意成为李品仙的帮凶,结果被李品仙视为异己,铲除掉了,并将杨效春校长与湖滨中学吴忠流校长以“汉奸罪”抓捕,旋即杀害。

张将军说:我查阅了安徽省高级法院档案。档案中既无杨效春、吴忠流两人的口供,也无其他证据。因此,所谓“汉奸”纯属捏造!在我强烈要求下,安徽省高级法院已改判为:杨效春,吴忠流两人非汉奸,而是冤死于派系斗争!这一改判,随后登载在《安徽日报》上,为杨效春校长平反昭雪。

杨效春校长,我们欣慰地告诉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日本帝国主义早已投降,桂系军阀早已被铲除。祖国已崛起,已强大。您所规划的“黄师农村教育实验区”范围进一步扩大,教育成果更加突出,育人效果更加显著。黄麓师范已是安徽省高等专科学府,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

敬爱的杨效春校长,您在天之灵安息吧!

本文摘自《洪家疃》期刊,第14期。

作者:黄书香老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