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从鲲鹏远飞到黄麓书香


黄麓镇位于巢湖岸边,因“和平将军”张治中于上世纪30年代在此创办黄麓师范而声名远播,素以“文化之乡”著称,近些年来,其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更是发展迅猛。但你知道吗,黄麓镇最初并不是这个名字,它的建立还和一个人有关……

摘自民国期刊《新少年》1936年版

巢西曾有个长源镇

在百多年前,黄麓镇所在的巢县西乡只有一个集镇,叫长源镇。当时的长源镇并不在今天的黄麓镇所在地,而是在黄麓镇西南两华里处踏子山南麓的祠堂张村。据史料记载,当时长源镇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宽阔的街道中央铺设着青石板,街道两边有几十户商铺,镇南端还有一个集市,经济非常繁荣。长源镇因此成为当时巢县西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那么,后来的长源镇为何又建立了一个黄麓镇呢?这还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1839年出生于长源镇一个偏僻小村庄(今黄麓镇老田埠村)的唐鲲鹏。据史料记载,巢湖唐氏先祖是南宋初年从河南迁来的。唐鲲鹏原名唐启东,字鲲鹏。

作为家中长子,唐鲲鹏能读点书,后来学会了修理纺织机等手艺,也算是当地的一名匠人。不过因家境贫寒,他不得不外出谋生。据当地人说,当年唐鲲鹏挑着一副箩筐,一头放着大女儿,一头放着仅有的家当,妻子牵着大儿子唐建侯,就这样一家四口漂泊到了南京,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的道路。

载入史册的唐鲲鹏

来到南京后,唐鲲鹏先是在当时的金陵兵工厂做杂工。据史料记载,金陵兵工厂的前身是始创于1865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是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四大兵工企业之一。因在老家有铁匠的基础,加上聪明能干、肯吃苦和钻研,唐鲲鹏很快就掌握了制造枪炮的关键技术。

相关史料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德国的枪支非常先进,但价格昂贵,为了尽快弄清和掌握德国枪支的技术,唐鲲鹏找到一个机会将德国人的枪械拆卸后又装回还原。他硬是凭自己的惊人记忆画出枪的图纸,并精雕细琢仿制出了德国的先进步枪。在金陵兵工厂工作期间,唐鲲鹏先后负责研发制造出后膛抬枪、后膛炮等,不久就被提拔为了主管技术的总工头(相当于现在的技术总监)。

据史料记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金陵兵工厂(枪炮局)、江南机器厂、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即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武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唐鲲鹏设计制造出的威力很大的新式快炮送到吴淞炮台使用后,战斗力大增,成为战争中打击敌人最有威力的武器。清政府为表彰唐鲲鹏的功绩,给予他重大奖励。

唐鲲鹏技术精湛,非常敬业,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从仿制到自己设计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经他开发研制和精雕细琢制造出来的枪炮,连外国人都惊叹不已。他满怀报国之情,因此深得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器重,特别是受到了清政府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称赞。张禀奏慈禧太后,太后亲自召见和表彰了他。另据史料记载,唐鲲鹏后在原籍为他母亲建了一座功德牌坊,光绪皇帝还亲笔题了“节孝”两个大字。这块石碑后来被当地村民唐述海收藏。

这之后,清政府为发展枪炮制造业,就将唐鲲鹏调任汉阳兵工厂主管枪炮的制造。唐鲲鹏遂带着二儿子唐建业赴任汉阳兵工厂。应该说,父子两人为后来的汉阳兵工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发展自己的家业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不幸的是,几年后唐建业因病去世。悲痛欲绝的唐鲲鹏也就辞官回到了故乡巢县。

从桐荫镇到黄麓镇

回到巢县的唐鲲鹏开始投资建设家乡。据史料记载,他在原籍路边张村附近建了家园,命名“唐庐”。据了解,“唐庐”的主体建筑在今天的黄麓镇政府院内还有遗存。

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唐鲲鹏敏锐地觉察到在路边张村可以建一个集市。于是,他慷慨出资请来木瓦匠师傅、买来大量建筑材料,顺着路边张村荒岗头,由北向南盖起了十多户商铺,路中间还铺设了石板路。商铺建好后,他贴出告示:凡愿意来此经商者,三年内免交租金。此告示一出,商铺很快就开张营业。随后,众多商家来到路边张买地建房经商。很快这里就建起来约200米的商业街,各类商号齐全,让这一带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繁华集镇。

集镇发展起来后,唐鲲鹏就以巢湖唐氏的堂号“桐荫”,把集镇命名为“桐荫镇”,并成立了商业协会。桐荫镇也就是今天黄麓镇老街的前身。桐荫镇发展得红红火火,而附近的长源镇逐渐冷落。基于此,民国巢县政府在1914年就将镇政府各机构从长源镇迁到桐荫镇。六年后,唐鲲鹏因病去世,享年81岁。

上世纪30年代,由张治中将军创办的黄麓师范带动了桐荫镇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繁荣。黄麓师范位于桐荫镇西北十华里,两地之间大量的人员来往促进了桐荫镇的商业发展,而桐荫镇又地处西黄山之麓,因黄麓师范在省内乃至国内都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当地政府于是顺势将桐荫镇改名为黄麓镇。

因此可以看出,今天的黄麓镇就是在当年唐鲲鹏建立的桐荫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黄麓镇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唐飞飞 黄书香)

如今的黄麓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